網頁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這些恐怖話語 你也常對孩子說嗎?


基本上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如果天生個性較為順服,是有可能習慣於父母這樣的管教;但如果碰上孩子個性叛逆,就可能會產生反抗意識,甚至表現出陽奉陰違的態度,在爸媽面前做一套,在外面做另一套,所以爸媽們,是否該適時的修正自己的教養態度呢?以下各自提出常見的錯誤語句,如果您看了下面的語句,驚覺自己也時常這麼對孩子說,那麼你就應該聽聽楊俐容老師的建議囉!
命令
錯誤語句:你現在馬上就給我…
修正方式:要符合不同的狀況,明確告訴孩子規範,同時加上堅定的行動。例如:孩子不想收玩具,那麼家長不應吼罵,而是明確告知「收玩具時間到了」,並走過去確實盯著他收玩具,或帶著他一起收。
恐嚇
錯誤語句:你敢怎樣…我就怎樣…
修正方式:用不指責、不批判的語氣教導孩子,並堅定執行後果。例如:孩子忘記把便當盒帶回家,家長可以說:「便當盒隔天才帶回來,那麼你就得自己洗囉!」
訓斥
錯誤語句:這有什麼好…(難過、抱怨等)的
修正方式:用同理心面對孩子的情緒和過錯,並提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孩子抱怨洗廁所這項家務分配,家長只要說:「你沒想到洗廁所這麼不舒服,不過,這是我們討論後的決定,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下次可以提出來討論,或者設法和別人交換工作。」用開放的態度來研討孩子的困擾,而非一昧指責。
教誨
錯誤語句:你(不)應該…
修正方式:例如孩子嘲笑他人的弱點或者缺陷,家長可以用「你可以拿自己的事情開玩笑,但絕對不能拿別人的缺陷或難過的事情來開玩笑,那麼做會讓別人很難過」來取代「你不應該嘲笑別人」等教條式的說法。
責備
錯誤語句:你太…(粗心、小氣等)了
修正方式:事實上多數的孩子犯錯時,自己也會感到很懊惱,一旦責備孩子,就會激發孩子的防衛,讓親子雙方陷入激辯,例如父母指責孩子「你就是粗心大意」,孩子可能辯說「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已經檢查好幾遍了」等,而爸媽聽到這樣的話可能更生氣,導致僵持不下。父母如果能站在同理心的角度說:「一不小心寫錯分數就沒了,你一定也覺得好可惜,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就可以改進。」以指出改善方向來代替責備,孩子才有機會學習解決問題。
建議
錯誤語句:你要是…就(不)會…
修正方式:孩子向父母傾訴在學校被某個同學欺負,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提供建議,告訴孩子「不要理他就好了」,或者「你去告訴老師嘛!」。事實上,父母不是孩子,也許無法體會孩子的處境,直接提供建議未必可行,也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應協助引導解決問題,和孩子討論「我們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或者提問「這麼做,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引導孩子從中長出自主和智慧。

既有慈愛又有威嚴 當個好爸媽
這時很多父母開始懷疑,剃除上面六種錯誤的教養法,那麼正確的教養法又是什麼?準則在哪?我又該如何做起呢?楊俐容老師認為,要成功教養孩子,真的不需要恐嚇、打罵等做法,而是要恩威並濟,也就是給予孩子溫暖的慈愛,但嚴格要求合理的規範。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父母若只依照自己的想法來批判、責罵孩子,那麼對親子關係,還有孩子本身的感受,以及未來人格養成都會造成很大的殺傷力。楊老師提出了5項正確教養的大方向供大家參考,雖然速度慢,但長遠看來,不僅親子互動更和諧、關係更親密,日後孩子也會成為樂觀、進取、自信的孩子喔!
1. 以同理心表達瞭解:也就是要體貼小孩的感受,留點時間給孩子傾訴,父母也就能理解孩子當下為何會這麼做。
2. 明確指出行為的後果:具體的指出孩子不當行為的後果,而非一味的訓斥,孩子才能瞭解為何父母要這樣管教。
3. 堅定執行合理的規範:一旦與孩子討論過,確認要遵守的規範後,就必須堅定執行,確實行動,而不是一邊罵孩子,一邊順著他的意行事。
4. 善用轉移等輔助技巧:若孩子還小,家長可試著轉移他當下的注意焦點和情緒,並一樣以同理心來安撫他的感受,或將孩子帶離現場。
5.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孩子大一點時,父母要能陪伴孩子面對問題,一同協商,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

舊觀念OUT

隨著時代演進,資訊取得相對容易,對於育兒的方法,新時代媽咪們有跟上腳步嗎?您是否還繼續聽從上一輩的錯誤觀念呢?本文從小兒疾病、哺餵、發展、教養等面向,還有如何與公婆溝通正確的教養觀念著手,一次為您解答常見的困擾與問題。

Part 1 生理照護篇
Be A Smart Mommy~By Youself!
對於小兒生活、疾病照護,您是否還存有上一輩的錯誤觀念?有時小孩生病發燒,媽咪感到焦慮不已,甚至手足無措,有許多人聽信偏方,加上自己錯誤的認知,反而使得小孩的身體受到二度傷害,許多的無知和誤解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今日,仍有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袋,甚至要用酒精擦拭身體才能退燒,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此,其實身為現代人的您,即使對於小兒的照顧一無所知,也應有求知的慾望,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陪伴小孩一起健康成長。

謬誤1:發燒會燒壞腦子,還可能造成智能缺損或腦性麻痺?
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因病毒感染造成的,人體受到侵犯後,免疫系統會起反應來對抗這些病原,因此會產生發燒的症狀。至於很多人擔心,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中山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寶寶燒到43℃以上,且這樣的高溫持續3~4小時,傷害體溫調控系統,不過現今根本不會有父母讓小孩燒到這種程度還坐視不理。而很多的智能缺損問題都非因發燒引起,而是先天性或者出生後腦部缺血缺氧,或者腦膜炎,主要也是因為細菌侵犯腦膜,才引起高燒的,因此家長必須弄清楚前因後果。

謬誤2:半夜一定要叫寶寶起來喝奶,才不會餓到?
基本上寶寶是否需要半夜起來喝奶,與寶寶的年齡、餵食方法相關,周怡宏醫師以母奶和配方奶寶寶做說明:

1.親餵母奶的寶寶:大概需等到7~8個月大才能斷掉夜間餵奶,因為母乳每次的餵食量不多,寶寶沒辦法撐那麼久而不感到餓,因此需要喝夜奶是正常的,但等到7~8個月時,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就能增加他的飽足感,半夜也不用再進食了。

2.喝配方奶的寶寶:因為配方奶的餵食方法是屬於定食定量,白天大約餵5次的量就夠了,因此等到寶寶出生1~2個月之後,就可逐漸戒掉夜奶。

謬誤3:大鳥慢啼,所以寶寶兩歲時都不會說話,可以再觀察?

1~1歲半的階段屬於單字快速累積期,1歲半之後開始有雙字詞、三字詞的出現,到了2歲時也可以用這些單字與字詞組合成句子。因此周怡宏醫師提醒,如果到了2歲連5~10個單字都不會講,是不合理的狀況,應先看健兒門診,與醫師評估是否因為環境訓練做得不夠好,或者日常生活中主要照顧者缺乏與小孩的溝通練習,因而失去口語的模仿對象,這些都是必須要了解的,而父母也不應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期。

謬誤4:小時後胖不是胖,所以18歲以前的發育期不用限制飲食量?
目前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現代人忙碌因此大多吃外食,使得小孩的飲食方式也隨之轉變,不過爸媽千萬不可忽視小兒肥胖的問題,肥胖細胞到了約3歲時會定型,且永遠不會消失。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小兒肥胖嚴重,那麼到了青春期肥胖的機會有50%,到了成年甚至高達80%,且目前糖尿病的患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因此爸媽需時時觀察小孩的生長曲線,百分位最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10-90百分位之間)。而幫助小孩體重不要過胖的最佳方式,應從生活管理做起,像是保持運動的習慣、戒除零食點心等等。

謬誤5:類固醇副作用多,所以小孩有氣喘,醫師開短期類固醇,最好不要服用?
類固醇在治療過敏範疇中,是很常用的一種藥物,因為它有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如果正確使用效果良好,不過也有其副作用,因此大多數人聽到類固醇常抱以負面的想法。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小孩真的有氣喘疾病,那麼氣管裡會有大量的發炎物質,因此除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外,醫生可使用適量、短時間的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具有短暫控制的效果。至於所謂的副作用,除非是「長時間」的使用才會產生,因此只要掌握少量、短期(1~2個月),就不用太擔心,如果不及時使用藥物控制而讓病情惡化,反而是比較危險的做法。此外,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判別小孩真的是否為氣喘,或者只是單純的支氣管炎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用藥和治療方式上具有極大的差異。

謬誤6:有輕微感冒,咳嗽或流鼻水症狀,最好不要打預防針?
根據各國衛生屬的規範,感冒絕對不是打預防針的禁忌。周怡宏醫師說明,只要小孩不在急性期、活動力好、沒有發燒,都可以打預防針,除非正處於身體器官功能異常,由醫師評估後才最好不要打。

謬誤7:只要出過麻疹或德國麻疹,以後就不會再發,所以寶寶不小心被傳染後,就可一勞永逸?


目前針對水痘、麻疹其實都已經有疫苗可以防範,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大約在寶寶一歲時即可接種;而麻疹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 95%以上的人接種後產生主動免疫,大約在寶寶1歲時即可接種,打完後發生機會低,就算真的發生,症狀也會變輕。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在一歲還沒接種疫苗前感染,頂多也是發燒、出疹等症狀,且一歲前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不大,因此得到的機會也相對較低。

謬誤8:聽說嬰兒羊奶粉比較不會過敏,所以要預防寶寶過敏疾病發生,最好幫寶寶選擇以羊奶蛋白為基礎的配方奶?
周怡宏醫師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如果寶寶對牛蛋白過敏的話,那麼對羊奶蛋白也一樣會過敏。此外,對於抗過敏效果,較能認同的反而是新鮮的羊奶,因為其多少含有些抗過敏成份。且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家長,許多研究證據顯示如下,因此家長務必請教專業醫師,才能選購對寶寶健康無害的嬰兒奶粉:

1. 新鮮羊奶的特性不能等同於嬰兒羊奶粉。

2. 羊乳蛋白能否作為適當的牛乳蛋白「替代品」並無足夠證據支持。

謬誤9: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所以睡眠品質較差?
喝母奶的寶寶在7~8個月之前,因為餵食方式並非屬於定時定量,有些媽咪泌乳的量不一定,加上有些寶寶還沒開始吃副食品,因此到了晚上比較容易餓。但周怡宏醫師表示,寶寶可以閉著眼睛一邊吸奶,且有一個穩定的吸吮速度,因此喝母乳的寶寶大概要等到7~8個月大之後才能進行睡眠時間的調整和訓練。另一方面來說,餵母乳的媽咪也不會因為半夜餵奶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

謬誤10:流感高峰期,為了怕寶寶感染,所以一定要用抗菌洗手乳洗手?
事實上流行性感冒是受到「病毒感染」,而非「細菌感染」,因此抗菌洗手乳對遏止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並不大。不過周怡宏醫師指出,勤洗手這個觀念是沒有錯的,因為洗手可讓手上附著的感冒病毒以及細菌減少,不過針對抗菌洗手乳的實際作用,廠商也需具體提出證明顯示抗菌洗手乳的成份可把病毒殺掉。

謬誤11:剛出生的寶寶免疫力較差,所以一定要包緊緊,滿月前最好不要出門?
在臺灣寶寶還沒滿月前,都不太可能把他帶出門,且身上的衣服裹得緊緊的,相對於臺灣的做法,國外寶寶的寶寶剛出生1~2天也會帶到外面。周怡宏醫師認為,小孩雖然要到2~3歲時免疫力才會發展的與大人差不多標準,不過多出去外面曬太陽、接受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反而可增強免疫力,重點應是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就好。許多人對感冒有所誤解,認為吹到風就可能受到風寒而感冒,事實上要構成感冒必須有三條件,也就是人、病毒、近距離,因此適時的帶小孩接觸大自然是很好的增強免疫力方式。

謬誤12:副食品一定要在六個月後添加,致敏性的食物完全都不要給寶寶吃?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如果是喝母奶的寶寶,建議在6個月大之後開始吃副食品,避免干擾對母奶的喜愛。但是,哺餵配方奶的寶寶較容易產生厭奶,在4~6個月之間就可開始漸進式的吃副食品。周怡宏醫師認為,需不需要開始吃副品,會受到文化背景、寶寶本身發展而定,如果寶寶看到食物會大量分泌口水,神經系統發展良好,開始有想吃食物的慾望,那麼媽咪也沒必要等到6個月之後。至於過敏,有時也是一種家族遺傳,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已經確認知道對某種食物過敏,那麼就別讓寶寶在一歲之前吃到那樣食物即可。

謬誤13:給寶寶吃點營養補充品,可增加免疫力?
寶寶攝取營養,最好從天然的食物中獲取,如果想幫寶寶補充營養補充品,需了解這個營養品是純的嗎?對孩子的身體功能確實真能提升?是否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其效果?周怡宏醫師表示,免疫系統是一分工合作的機制,如果吃了營養品增強某一個功能,其實有可能會打亂其系統平衡,造成混亂,除非小孩已經檢查確認免疫系統中某一個功能數值偏低,那麼則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周怡宏醫師也強調,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容易感冒就是免疫力差,其實並不然,有可能是小孩與病源接觸的頻率太高,特別是在臺灣,受到地小人稠、活動空間不夠、大肌肉運動不足的影響,小孩感冒的機會也因此大大提升。

謬誤14:反正寶寶還不會看電視,電視一整天開著也沒關係?
寶寶雖然看不懂電視,可是他卻會被電視上的聲光吸引,周怡宏醫師認為如果讓寶寶長期看電視,對腦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害,因此一般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不要接觸電視,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並沒有幫助,最好是多與自然的環境接觸、陪伴者與孩子親密互動、教導遊戲的方法,才有助於寶寶的學習訓練。

謬誤15:寶寶一哭不能馬上安撫,否則長大後會很難帶?
目前不斷強調與寶寶要建立正向的依附關係,當寶寶有需求的時候,大人最好能給予安撫,在正向依附關係下成長的小孩,在他內心深處會了解媽咪會永遠支持他,因為有了強力的後盾,充滿安全感,所以更有意願去探索環境。

Part 2 教養溝通篇
時代背景的差異 造成代溝
連續劇上的惡婆婆和可憐媳婦情節深植人心,也似乎天天在真實生活中上演,為什麼婆媳之間的相處問題這麼多,戰火甚至還延燒到了小孩的教養問題中。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舒儀表示,許多大人會將自我的期待投注於小孩身上,但他們的期待又具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可從兩個面向來看:

1.對好孩子的認知不同:上一代認為好孩子的形象應是服從、聽話,而這一代的父母希望小孩獨立思考、自主。

2.對好媽媽的形象不一:上一代認為好媽媽就是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好小孩每個細節、以孩子及家庭為優先,而這一代則希望能在家庭、工作與自我之間求得平衡。

也是因為這兩代接受到的教育訊息、親子相處模式有明顯的不同,因此陳舒儀心理師提醒,有時媽咪們也不要把這樣的差異原罪怪罪到婆婆身上,或許她也是出於好意並非故意。反觀目前有許多婆婆媽媽願意敞開心胸一起學習、成長,接受更多健康、醫學方面的資訊,不見得是要刁難媳婦,要怪就怪那時的傳統文化吧!

婆媳教養不一致 小孩也身心俱疲
陳舒儀心理師也指出,小孩若長期身處在教養差異極大的家庭中,長久下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不健康,更可能出現以下的狀況:

1.影響人際關係:小霸王或者嚴重的退縮、焦慮表現。

2.懂得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投機取巧,見縫插針。

3.心中有牽掛:如果小孩聽見、看見大人間的紛爭,更可能讓一些敏感的孩子影響學習心情,更可能將這樣的心情轉移到學校宣洩,與人相處容易小題大作,或者時常心繫家庭,無心投入校園生活。

因此,媽咪務必要靜下心確認自己對小孩的教養要堅持到什麼地步,陳舒儀心理師認為,其實只要大原則掌控好,其餘的小事也不必過度堅持,如果在乎太多會很辛苦,如果已經知道公婆會一起照顧小孩,那麼就應理解在這磨合、溝通的過程需要花多一點時間。

堅持己見 良性溝通的殺手!
特別是一些完美主義者的媽咪,對好、成功的價值觀會比較單一,也比較難鬆動,不過陳舒儀心理師則認為,有效的溝通總有一方要有讓步的心理準備,在協商的過程中也可試圖達成平衡,在溝通的情況下也應了解下列前提。

1.絕對不是一次就可成功:公婆的觀念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

2.情緒平穩才好溝通:避免在不高興的時候溝通,否則會產生非理性的想法。

3.對方不一定會接受:媽咪可能會碰釘子,就是說你想溝通,公婆不一定接受。

4.不要把婆婆當成假想敵:有時事情可能沒有這麼嚴重,靜下心想婆婆可能也是為小孩好,而不是在針對自己挑毛病,無傷大雅則可讓步。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互相的,陳舒儀心理師提醒,有時候婆婆可能不一定要和你唱反調,也可能是婆婆有自己的考量,或者她自己的需求和理由,媽咪都可先觀察一下。

手指謠


數字唸謠
一拍拍手二摸摸頭
三搓搓湯圓四拉弓
五拍拍胸六叮叮咚
七吹吹喇叭八叭叭

田裡的番茄
田裡的蕃茄圓又大
躺著睡覺不說話
來了一隻大狼狗
他把番茄咬一口
爸爸看了很生氣
快把狼狗趕出去

啄木鳥
啄木鳥敲敲敲
往下敲往上敲
看見蟲蟲趕快咬
一之兩隻三隻四隻五隻通通都吃掉(兩人一組一人手臂當樹幹一人手指當啄木鳥在手臂上爬看到手指頭就吃掉)

小蝸牛
小蝸牛慢慢走
摸摸頭趕快躲
大螃蟹橫著走
握握手牠咬我(兩人一組一個是蝸牛螃蟹另一個摸頭握手)

大木桶
我有一個大木桶
桶上有個蓋
蓋上有個洞
讓我看看是什麼
跑出一條毛毛蟲

蓋房子
一隻腳穿鞋子
一張床蓋被子
兩塊板子蓋房子

切柚子
拿刀子切柚子
切了柚子剝柚子
一二三四五阿…….姆
吃完柚子帶帽子

五隻猴子
有一隻猴子爬到樹上吃香蕉
後來又來一隻猴子現在有幾隻
一二
有二隻猴子爬到樹上吃香蕉
後來又來一隻猴子現在有幾隻
一二三
有三隻猴子爬到樹上吃香蕉
後來又來一隻猴子現在有幾隻
一二三四
有四隻猴子爬到樹上吃香蕉
後來又來一隻猴子現在有幾隻
一二三四五
有五隻猴子爬到樹上吃香蕉
一陣風吹過呼呼呼
現在有幾隻
現在沒半隻

手指謠
一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毛毛蟲
二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小白兔
三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小花貓
四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螃蟹走
五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小鳥飛
六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打電話
七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神槍手
八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吹喇叭
九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虎姑婆
十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變成打棒球
零根手指頭呀 變成變成大饅頭 阿…姆


1什麼1,棍子1。2什麼2,鴨子2。
3什麼3,耳朵3。4什麼4,帆船4。
5什麼5,鉤鉤5。6什麼6,大肚6。
7什麼7,柺杖7。8什麼8,眼鏡8。
9什麼9,汽球9。10什麼10,棍子打棒球。

一根棍子輕輕打,二雙筷子裡外扒,
三人小組愛說話,四個小兵不害怕,
五個朋友力氣大。


蘋果西打 我的上 我的下
我的七八九
我的好朋友
機哩咕嚕ㄘㄟˋ

小雞喝水
小雞喝水
咕嚕咕嚕 飛

給你拍拍手
給你放煙火
餵你吃菠菜
變成大力水手
ㄅㄨ ㄅㄨ

鵝爸爸來了 鵝媽媽來了
點點頭呀 握握手
鵝爸爸走了 鵝媽媽走了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我把頭髮變不見(可自由發揮隨便變都可)
我把手手變不見
我把自己變不見

小蝌蚪 小尾巴 游來游去找媽媽 媽媽 媽媽~~~
你在哪 來了來了我來了 來了一隻大青蛙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握在一起 藏在背後 變條小 魚游ㄚ游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握在一起 藏在背後 變條小蛇爬ㄚ爬(都要有動作才會吸引小朋友)

大大田 種大花 灑灑水 曬太陽 長出一朵大大花
中中田 種中花 灑灑水 曬太陽 長出一朵中中花
小小田 種小花 灑灑水 曬太陽 長出一朵小小花
(聲音可由大到小)

1 拍拍手
2 拍拍肩
3 搓搓繩子
4 拉弓
5 摸摸頭
6 咚咚(打鼓狀)
7 吹喇叭
8 叭叭
9 拍拍屁股
10 坐好

小花瓣
小花,小花,(一手五指張開,向左右輕輕轉動)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手腕,向左右輕輕轉動)
幾個瓣?(手握拳)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的拳頭)
一個瓣,(用另一隻手扳開握著大拇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大拇指)
二個瓣,(然後扳開握著的食指)
(或再由大人扳開寶寶的食指)
三個,(接著扳開中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中指)
四個,(再扳開無名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無名指)
五個瓣!(最後把握著的小指頭扳開)

遊戲
鉛筆一 白鵝二 耳朵三 帆船四 鉤鉤五 大肚六 柺杖七 眼鏡八 汽球九 一根棍子打棒球

小螞蟻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哪裡啦?爬到膝蓋啦!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哪裡啦?爬到肚子啦!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哪裡啦?爬到脖子啦!

吃炒蛋
大拇哥來倒點油,二拇弟來打個蛋,三中娘來撒點鹽,四小弟來拌一拌,
小妞妞來盛進盤,大家一起來吃炒蛋。

湯匙.叉子.筷子
湯匙圓,湯匙圓,圓圓的湯匙盛湯圓.啊.....嗯! (好好吃啊!)
叉子尖,叉子尖,尖尖的叉子叉魚丸..啊.....嗯!(好好吃啊!)
筷子長,筷子長,長長的筷子夾麵線.啊.....嗯! (好好吃啊!)

手指歌
兩個姆指彎彎腰,點點頭.(雙手伸出姆指,作對立狀)
兩個食指變公雞,斗一斗.(雙手伸出食指,點一點)
兩個小指勾一勾,做朋友.(雙手伸出小指,作打勾勾狀)
兩個手掌碰一碰,拍拍手.(伸出雙手,作拍手狀)

心肝寶貝
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呀、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小白兔
小白兔,真乖巧,紅眼睛,白皮毛,後腿長又大,前腿短又小,
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只愛吃青草。

動物園
動物園、真熱鬧,大小動物都來到,長頸鹿、脖子長,小兔子、蹦蹦跳,
還有猴子、乳牛和小豬,個個聰明又可愛。

樓上三個人
樓上三個人在說話,樓下三匹馬在吃草,胖子瘦子在打架,王媽媽出來罵一罵,小孩躲在床底下。

剪刀、石頭、布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個剪刀、一個石頭,變成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個石頭、一個布,我是章魚不是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一個剪刀、一個布,捉走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剪刀、剪刀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布、布沒有小白兔

早操
早上空氣真正好 大家一起來做操
伸伸臂(老師說),伸伸臂(幼兒說) 彎彎腰(老師說),彎彎腰(幼兒說)
踢踢腿(老師說),踢踢腿(幼兒說) 蹦蹦跳(老師說),蹦蹦跳(幼兒說)
早上鍛煉身體好 (加上動作,是做早操的兒歌)

手指謠
一根手指頭呀,一根手指頭呀,像棍子敲呀敲小鼓
兩根手指頭呀,兩根手指頭呀,像剪刀剪花布
三根手指頭呀,三根手指頭呀,像貓鬍子抓老鼠
四根手指頭呀,四根手指頭呀,像魚網撈魚
五根手指頭呀,五根手指頭呀,擋在頭頂上像房子

過城門
城門城門幾丈高 三十六把刀 騎白馬 帶把刀 走進城門 滑一跤

炒蘿蔔
炒蘿蔔 炒蘿蔔 切切切 包餃子 包餃子 捏捏捏 小螞蟻 小螞蟻 (癢癢癢-搔孩子癢)

新年到
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燈,看火花。小娃娃,長一歲,走路不用媽媽抱。

騎大馬
小娃娃,騎大馬,呱噠呱噠呱噠呱。騎到外婆家,外婆對她笑哈哈。

小弟弟買巧克力
小弟弟,上街去,買了兩塊巧克力。一塊留給自己吃,一塊送到媽嘴裏。

小老鼠上燈檯
小老鼠,上燈檯,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哩咕嚕滾下來。

勾勾
金勾勾,銀勾勾,說話要算數,不然是小狗。金勾勾,銀勾勾,說話要算數,請你伸出小手手。
一二三,勾呀勾呀 勾手指頭!

看我摸
拍手掌,看我摸,我不摸呀你別摸。
我摸耳朵你也摸耳朵。我摸鼻子你也摸鼻子。
我摸眼睛你也摸眼睛。我摸腦袋你也摸腦袋。

小鼓咚咚咚
我的小鼓咚咚咚,我說話兒它都懂,我說小鼓響三下,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喲喲,這不行,寶寶睡在小床中,我的小鼓別響了,小鼓說聲:懂、懂、懂!

千顆星
千顆星,萬顆星,點點星,點點明,一閃一閃亮晶晶,閃閃爍爍數不清。

布娃娃,別生氣
布娃娃,你別生氣,我來給你賠個禮。
剛才不該發脾氣,使勁把你扔在地。
弄髒了你的新花衣,摔得你臉上都是泥。
一定還很疼吧?真是對不起!
衣服髒了我給你拍,臉兒髒了我給你洗。
哪兒疼了我給你揉揉,從今以後,我要愛護你。

一隻小雞嘰嘰嘰
一隻小雞嘰嘰嘰;二隻小狗汪汪汪;三隻綿羊咩咩咩;四隻老鼠吱吱吱;
五隻鵓鴣咕咕咕;六隻青蛙咯咯咯;七隻蟋蟀唧唧唧;八隻小鴨呷呷呷;
九隻斑鳩啾啾啾。(動物和聲音可自已創作或幼兒熟悉的)

兩隻小貓
兩隻小貓,上山偷桃,一隻上樹,一隻放哨。
聽見狗叫,汪汪汪汪,下來就跑,被狗趕上,一頓好咬。
咬去皮,咬去毛,咬去兩個尾巴梢,疼得小貓"妙妙妙"。

手指謠
食指拇指碰碰,做只小雞叫叫:嘰,嘰,嘰。
食指中指並攏,做把剪刀玩玩:嚓,嚓,嚓。
五個手指捏緊,做個拳頭敲敲:咚,咚,咚。
伸出拇指翹翹,誇你戴上紅花:好,好,好。
小指小指勾勾,我們笑笑跳跳:嘻,嘻,嘻。
小手小手拍拍,大家歌兒唱唱:妙,妙,妙。

弟弟摔倒我扶起
弟弟走路不注意,摔倒在地我扶起。替他拍掉身上灰,幫他洗掉手上泥。
我要做個好孩子,互相幫助記心裏。

小寶寶
小寶寶(翹起大拇指),剛睡飽(拇指動一動),
阿公早(大拇指碰食指),阿嬤早(大拇指碰中指),
爸爸早(大拇指碰無名指),媽媽早(大拇指碰小指),
鑽進懷裡(四指把拇指包起來),抱一抱(拳頭轉一轉)。

大姆哥
大姆哥 身體好
二姆弟 微微笑
三中娘 我最高
四小弟 做早操
小妞妞 好寶寶

坐的穩
涼涼風 頭搖搖
小風吹 彎彎腰
大風吹 蹲下了
坐的穩 吹不倒

一到十
一 是小鉛筆,寫寫字
二 是小白兔,吃吃草
三 是小小草,風搖搖
四 是小扇子,扇扇風
五 是小小手,說 Bye-Bye
六 是勾勾手,蓋印章
七 是大螺絲,轉轉轉
八 是蝴蝶飛,飛飛飛
九 是畚箕加掃把掃掃地
十 根手指頭,彈鋼琴

合攏張開合攏張開(手握拳張開)小手拍一拍(拍手)
合攏張開合攏張開(手握拳張開)小手拍一拍(拍手)
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小臉上
這是眼睛這是耳朵這是小嘴巴
哈去(打噴嚏狀~嗚嘴巴)

小時鍾
滴答滴答我是一個小時鍾(把小朋友從腋下抓起來左右擺動)
滴答滴答現在已經2點鐘
2點鐘跳兩下(小朋友放下跳兩下)


台語童謠
甜稞過年
甜稞過年,發稞發錢,包仔包金,菜頭稞吃點心

點仔膠
點仔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豬腳箜仔滾爛爛,夭鬼因仔流口水

十二生肖
一鼠做頭名,二牛駛犁兄,三虎爬山崎,四兔遊京城,五龍皇帝命,
六蛇讓人驚,七馬跑兵營,八羊食草嶺,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
十一狗顧門埕,十二豬真好命

一的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沖沖滾,四的炒米粉,五的走去睏(跑去睡覺)六的食卡穩,七的分一半,八的企冽看(站著看),
九的流嘴瀾(流口水),十的倒在蠕(倒在地上打滾), 打你千打你萬,
打你一千零五萬


坐飛機
坐飛機,看天頂,
坐大船,看海湧
坐火車,看風景
坐公車,錢卡省
坐牛車,順續挽龍眼

幼兒如廁訓練

Ⅰ. 大小便控制的生理發展過程
1. 嬰兒期:靠反射動作,無意識的或不經大腦皮層。
2. 一至兩歲間:幼兒開始會感覺到的膀胱或直腸脹大。
3. 二至三歲間:幼兒可以隨意的控制大小便的肌肉。
4. 四歲以前:通常可以想尿就尿。
5. 六歲或七歲以前:不論膀胱內有多少小便,都可以隨時尿得出來。
注意孩子的個別差異及男女孩的先天差異

Ⅱ. 如廁訓練的定義
1. 孩子能不尿濕或弄髒褲子。
2. 孩子不需要大人協助或叮嚀,能自己去上廁所。

Ⅲ. 何時開始訓練 : 大約在十八個月至兩歲之間,但年齡不是絕對條件,與生理、智力和情緒的成熟都有關係
1. 每次小便量都不少,不是尿一點點。
2. 兩次小便間隔幾個小時
3. 大小便訊息: 孩子感覺到膀胱脹和便意,可能突然安靜下來,臉脹紅( 臉部表情改變 )、上下跳動、蹲下、握住生殖器 ( 特殊姿勢 )、拉扯褲子或用語言、手勢讓大人知道。( 告訴孩子 : 「想尿尿了 !」、「想嗯嗯了!」、「尿尿想要出來了!」、「臭臭想要出來了!」)
4. 孩子尿濕了或弄髒了尿布或褲子,會有所表示或讓大人知道。(告訴孩子尿布或褲子濕了或髒 了要來找媽媽 ; 如果真的會來找媽媽,要稱讚他。)
5. 孩子喜歡換上乾淨的尿布或褲子。(告訴孩子換上乾淨尿布 或褲子好舒服、好乾淨、媽媽好喜歡。)
Ⅳ. 訓練
A. 準備期
1. 訓練孩子遵從簡單指示 : 首先引起孩子的注意,發出語言指示( 可以合併手勢或表情 )。如果孩子幾秒鐘內未有行動,動手引導孩子去做 ( 自然一點,不要像生氣的樣子 )。孩子如果發脾氣,還是一樣進行,讓他暸解大人期待他遵從指示。孩子做到了,大人要馬上稱讚他
2. 讓孩子知道馬桶是做什麼用的 ? 以及「尿尿」、「嗯嗯」、「臭臭」、「便便」、「馬桶」、「乾的」、「乾淨」、「濕的」、「髒的」等字的意思 ; 換尿布時指出尿布是濕的、乾的、還是髒了 ; 讓孩子觀看父母、兄姐或其他大約同齡的孩子使用馬桶,說出他們正在做什麼; 也可以用有關如廁訓練的故事書說故事給孩子聽。
3. 讓孩子訓練拉下及拉上褲子 : 替孩子穿、脫褲子時讓他參與,如果孩子不會,先幫他做一部 分,剩下簡單的部分鼓勵他自己做,漸漸減少對他的幫忙。
4. 準備用具 :
a. 小馬桶 : 坐式的較理想,腳要能舒服,平隱的放在地上,有靠背、有扶手更佳。 在大人的馬桶上放一個小馬桶也可以,有階梯、扶手更好。
b. 一些孩子喜歡吃的零食,例如 : 葡萄乾、海苔、起司片、餅乾等。

B. 訓練期
1. 讓孩子熟悉小馬桶 : 準備開始訓練的幾週前,將小馬桶放在孩子常遊戲的地方,偶而 讓他和衣坐在小馬桶,時間長短不拘,由他自已決定,一但他不想坐了就讓他起來,切勿勉強。也可以讓他邊坐邊看書、看電視、吃點心、玩玩具。使他逐漸熟悉小馬桶, 將它視為自已的所有物。當孩子不排斥坐在馬桶上至少一星期後,可以如下的訓練
2. 鼓勵孩子練習坐馬桶 : 注意孩子要小便或大便的訊息 ( 如 Ⅲ 3. )午睡剛醒或是飯後 20分鐘也是很好的時機。告訴孩子「尿尿 (或便便)要出來了,我們來坐小馬桶」,鼓勵他脫下尿 布或褲子坐在小馬桶上,告訴他「來 ! 試試看尿到( 或嗯到 )馬桶裡 ! 」。如果孩子不願意 坐著,試試看陪他做一點好玩的事,例如玩玩具、看書、如果鼓勵他一分鐘後無效,就讓他起來,絕勿勉強他。如果他肯坐著,五分鐘後還未解也讓他起來。
3. 孩子肯合作或是成功了要鼓勵、稱讚他 : 孩子任何一步肯合作都應該讚賞他,例如「妳好 棒 ! 像媽媽一樣坐在馬桶上尿尿( 嗯嗯 ) ! 。如果孩子成功了,馬上給他一個餅乾或是海苔 ( 大部分孩子都需要 ) ,再加上口頭誇獎、摟摟他或親吻他。如果孩子能自己走去使用馬桶 ,或要求你帶他去使用馬桶,可以給他更大獎勵,例如帶他去逛公園、散步或其他。如果孩子有兩次以上自己去使用馬桶的記錄,就可以試著停止B2練習。( 通常由B2 ~ B3需要一 至兩個月的時間 )。
4. 失誤時勿責罵或責打 : 孩子偶有失誤,要同情他。對他說 : 「你好想尿在 ( 或嗯在 )馬桶裡 ,可是來不及了對不對 ? 你尿布濕濕 ( 或髒髒 )了,媽媽替你換乾的 ( 或乾淨的 ) 尿布,你 喜歡穿乾的 ( 或乾淨的 ) 尿布對不對 ? 」。如果你實在很生氣,可以板著臉說 : 「你是大男 ( 女 )孩了 ! 應該尿在( 或嗯在 ) 馬桶裡 ! 」或告訴他某個熟悉的小朋友也都是尿在 ( 或嗯在) 馬桶裡的。然後儘量平靜的幫他換尿布。千萬勿打他或吼他、罵他,也勿讓孩子穿著濕或 髒 的尿布以為懲罰,這樣做會使處於反抗期的兩歲孩子更加不合作、反抗。
5. 當孩子已經有一半的機會成功時,或他已經會主動去找你,請求幫忙脫下尿布時,應該讓孩子使用鬆鬆的訓練褲,好練習自已拉下、拉上褲子。只在午睡或夜裡才包尿布。

Ⅴ. 注意事項
1. 勿選擇孩子生病或環境有所改變的時候 ( 如搬家、換褓姆、添了小弟弟等 ) 開始訓練
2. 勿選擇孩子正在學習某種新技巧的時候 ( 如自己吃飯 ) 開始訓練
3. 家長的態度一定要輕鬆愉快,像是跟孩子玩遊戲似的。
4. 給孩子的指示要簡短,使孩子容易瞭解的詞彙,一次只給一項指示,例如 : 「來 ! 我們去 坐小馬桶」→「把尿布脫掉」→「坐下來」→「可以尿尿了」,如果可能,最好加上姿勢 ,例如用手指。
5. 練習坐馬桶的時間最多一次不超過五分鐘
6. 口頭誇獎孩子時,要讓他知道為什麼高興,以及孩子的其他親人、朋友,或孩子喜歡的人 物或偶像 ( 如米老鼠、大鳥 ) 都會很高興。身體的接觸,例如擁抱或親吻孩子也相當具有 鼓勵作用。
7. 選擇各種孩子喜歡的零食或飲料作為獎勵,對訓練將很有幫助,不必擔心寵壞孩子。
8. 在幫助孩子習慣坐馬桶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幫助應逐漸由動手減少至動口,最後只靠姿勢指示。
9. 孩子一但開始主動會去使用小馬桶,就不必再提醒他,有失誤時再處理即可。同樣的獎勵 及鼓勵也應逐漸減少,而且只有當尿布保持乾爽時才獎勵。

Ⅵ. 抗拒訓練
A. 原因
1. 家長態度太急躁,總是在提醒或嘮叨孩子,強迫孩子坐馬桶或甚至責打孩子。
2. 未準備好。
3. 孩子個姓太強硬。
B. 處理方式
1. 完全停止再督促、責罵孩子,最後一次告訴他尿尿或便便時應該坐到馬桶上,如果他做到 了,媽媽會很高興,會給他一個獎品,例如海苔、餅乾 ( 對孩子有吸引力的東西 )。
2. 常常去摸孩子的褲子或尿布,如果沒有濕,就口頭誇獎他,摟摟他或親吻他。真的去坐 馬桶時 ( 剛開始時不一定要解出來 ) 才加上物質獎勵。
3. 孩子尿濕了或弄髒了尿布或褲子,勿生氣,也勿讓別人嘲笑他,但是要他自己去拿乾淨尿 布或褲子 ( 放在他容易拿到的地方 ),幫忙一起換,髒尿布或褲子請他自己拿去丟掉。

兩大時機不宜進行
提醒父母,進行如廁訓練時,有兩個時機不宜,以免因孩子失誤次數多而易失去耐心:
1.冬天:因為衣物不容易乾,增加清洗尿濕褲子的麻煩指數,也會耽心不停更換衣物讓孩子著涼。因此,不建議在冬天進行如廁訓練。
2.父母狀態不佳時:由於幼兒的如廁能力養成需要一段時間,非常需要父母以高度耐心面對,如果正逢自己工作壓力大、忙碌、身體狀況不好或家中有新的弟妹誕生時,易讓情緒反應過大,而增加孩子的壓力!


本文引用自:小天使小兒科診所、《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父母吵架對子女的影響

夫妻爭執,在所難免,即便是兩個再相似、再相配的人,因為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與父母在心理上是緊密相連的,他們能敏銳察覺父母的情緒變化,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父母間的爭執有哭或激動等的負面反應。因此,父母親吵架時,孩子很難置身事外,他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試圖介入化解衝突。那麼,到底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孩子的自我概念明顯低落
  面對父母的爭執,年幼孩子會認為:「都是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這是因為幼兒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周遭所有的事物都與自身建立關連,因此認定是自己犯了錯父母才會吵架,如果自己乖一點或表現好的話,爸爸媽媽也許就會和好。這種自我中心的歸因,如果沒有父母的說明和保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概念受損,甚至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壞小孩。

身心發展失序
  知道父母吵架,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會分開,或不再愛他了。近年來離婚率升高,孩子很容易從媒體或同儕處,得知父母離婚的情形,因而會有許多的假想和臆測,擔心原本穩定的家庭會產生變化。因此,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心理困擾增加,甚至無法專注在學習上,或出現行為問題。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及相互傷害,是最具威脅性的家庭壓力之一,因此,長期處與父母衝突壓力之下的孩子,比一般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有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由於父母自身的情緒低落,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或容易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因此孩子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比較高。

習得不良人際溝通模式
  父母間如何互動,是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孩子入學之後會將自家中習得的衝突處理模式,延伸至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例如在學校與同儕的相處。父母在家中經常怒罵、惡言相向,甚或肢體暴力的行為,孩子有樣學樣,在學校中遭遇衝突時,也會使用罵人、打人等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引起同儕的排斥,進而造成孩子人際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疏離
  隨著孩子的成長,認知能力逐漸成熟,便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父母間的爭吵。有的孩子會介入父母衝突之中,站在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可能卻因而破壞了和另一雙親的關係。也有的孩子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調適,例如埋首書堆,聽而不聞,或不想回家,在外遊蕩,向外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父母自身的壓力,加上親子關係的疏離,父母變得不易掌控孩子的行蹤及交友狀況,孩子可能因此結交損友而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

  既然婚姻衝突會對孩子有這麼多可能的傷害,那麼父母是否該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衝突呢?事實上,要完全不讓孩子察覺到父母間的爭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敏感的孩子,從關著的房門流洩出來的爭吵聲,甚至父母凝重的臉色、疏離的互動狀態,都能察覺出氣氛的異常。其次,衝突是婚姻生活中必然的成分,能讓孩子看到父母間不可避免的意見不合,以及建設性的衝突解決過程,對孩子亦是一種機會教育。因此,與其消極的隱瞞、避免衝突,父母更該積極學習良性的溝通模式,讓夫妻間的意見不合,成為孩子學習衝突處理的正面教材。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5把金鑰匙 開啟寶寶的語言潛能

5把金鑰匙 開啟寶寶的語言潛能

(網路圖片)
嬰兒與母親 1月號 NO.411

採訪撰文/黃子恬
諮詢/台北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 王淑慧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湄涵 

當寶寶說出第一個字時,
相信爸媽都會感到非常興奮!
尤其當寶寶開始會說話之後,
和寶寶之間的互動會更加有趣!
但是您可知道──寶寶其實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與人溝通喔!
只要掌握五大原則,爸媽在家就能為孩子創造最棒的語言學習環境!

寶寶的牙牙學語

雖然寶寶可能到了一歲左右,才開始發出我們大人「聽得懂」的語言,但其實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地透過他的聽覺、視覺、觸覺,來學習與身邊的人溝通互動喔!

台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當父母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讓寶寶開始熟習語言溝通中「一來一往」的對話模式;比方說,寶寶洗完澡了,媽咪對寶寶說:「洗完澡很舒服吧?」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他會利用當時擁有的溝通條件發出聲音或做出動作來回應媽咪。

一開始寶寶的口腔小,舌頭活動空間有限,所以剛開始可能只能發出「咕咕咕」的聲音;隨著年紀增長,寶寶將可逐漸模仿發出大人聽得懂的咬字發音。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狀況下,寶寶大約在10個月到一歲左右會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例如:看到爸爸回來時會叫爸爸,而不是單純地覆述「爸爸」這個詞);當寶寶可以開始獨立講單字後,接下來詞彙不只會快速成長,不久很快就能嘗試疊詞的短語與簡短的句子囉!

「嬰兒手語」有用嗎?

近年來有些團體開始引進推行「嬰兒手語」,這是因為小Baby還不會說話,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也還無法「聽懂」大人所說的話,因此「嬰兒手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家長用「手勢」搭配原有的「語言」(並不是叫家長不要說話喔),來豐富與寶寶溝通的內容,讓寶寶可以更清楚家長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學習並模仿家長的手勢來與人溝通。

前文提到,寶寶不只是透過聽覺在學習語言,也透過視覺、觸覺來學習;因此手勢就是一個很好的視覺輔助,來傳達口語的內容。尤其對於口語發展較慢的寶寶來說,若是能夠透過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能減輕口語表達不清時的焦慮和挫折感,亦有助寶寶的情緒穩定,和愉快正向的人際互動。

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嬰兒手語」並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手勢,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手勢,只要寶寶能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即可。若是覺得不知該如何用手勢表達,也可上網或去相關團體學習,不需要有任何壓力。

開啟寶寶語言潛能的5把鑰匙

倘若希望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個方式與寶寶互動:

KEY 1:豐富、加長與孩子的對話內容
這是指針對單一主題的對話,家長可以試著拉長並豐富其內容,例如: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時,可以認識植物、昆蟲,就算寶寶還無法與你對話,但拉長的句子可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組織能力。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建議,爸媽平常帶著寶寶做任何事時也可以跟他說明要做的事情,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例如:「我們去散步囉!」「你要穿這雙鞋鞋還是那雙?」「你要坐車車還是自己走走?」等等,寶寶會慢慢了解你問的問題,即使還不會用說的方式回答,也可以用手指出他要的那個選項。

KEY 2: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唱歌、玩遊戲是最自然、活潑的學習語言方式,尤其是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會很自然地被刺激語言表達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有兄弟姊妹的小朋友通常能夠很快說話的原因。此外,在遊戲與唱歌的過程中,孩子有一定的規則、重覆性與情境可依循;「規則、重覆性與情境」是刺激語言最好的幫手。

KEY 3:運用疊詞增加音調趣味
有些家長認為與孩子的對話,不應該使用「車車」等疊詞,而應一開始就使用正確的詞彙。但語言治療師認為在寶寶年幼時,家長有時運用疊詞來使句子的音調有所變化,會比較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而想要學習、模仿。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名稱都可以改成疊詞,且父母仍可平行的使用正式詞彙,協助孩子知道物件可能有兩個稱呼,這會讓孩子的語言更有彈性;而且將來孩子上學時也會學到正式的名稱用語,因此家長並不需要擔心使用疊詞會讓寶寶學到不正確的名稱。

KEY 4:利用繪本擴充寶寶生活經驗
  繪本是最佳的語言啟蒙工具,因為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句子的組織能力,更有許多生活情境的啟發想像。比方像洗澡的畫面,就可以引出許多話題;或是一些動物故事,都可以引發寶寶的想像力。還有,繪本也可以帶寶寶認識抽象的情緒表達,例如:生氣的臉部旁邊畫了一座火山,這樣的畫面可以讓寶寶學習「連結」的能力,知道原來「火山爆發」可以用來形容人生氣的樣子,這些將來都會自然而然轉化為孩子運用文字表達抽象事物的能力,所以繪本有助於寶寶的「讀寫萌發」。

寶寶因為年幼,可能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或只能在家附近活動,尤其都市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更少,帶寶寶閱讀繪本,可以擴充寶寶的生活經驗(還可以看書環遊世界),增加詞彙,還有刺激寶寶的想像能力喔!

KEY 5:自製圖卡、字卡樂趣多
除了繪本之外,家長也可以使用一些圖卡、字卡或海報,帶寶寶認識這些圖和字的意義。這些工具雖然不像繪本具有連結性、延伸性,但圖像和字比較大,可重點式加強寶寶的印象。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也可以使用隨手可得的一些傳單、DM來教寶寶認識日常生活的事物;比方像百貨公司、大賣場的傳單上印有許多商品,可以跟寶寶玩遊戲:今天想吃什麼?想穿哪一套衣服?還有路上的大型招牌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比方像麥當勞的M)。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在使用圖卡、字卡或DM時,都不需要刻意教寶寶「認」字或「學」什麼,只要在自然的情境中玩遊戲、引發寶寶的興趣就可以了。

Q:我家小孩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正常嗎?
大部分的小朋友通常在一歲多時就會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字,但如果到了兩歲都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呢?

台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寶寶語言發展的能力需要「環境」來刺激。現在的家庭小孩生得少,如果主要照顧者也不常和寶寶對話的話,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也許就會發展得較慢。若是到了兩歲,寶寶仍沒有說出單詞的話,王淑慧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其他的「語言表示」,例如:手語,或是會發出類似的聲音;如果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聽得懂大人說的話(例如:叫寶寶拿鞋穿,他會去拿鞋),也有一些手勢或聲音與大人互動的話,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先送寶寶去上學,讓寶寶能多接收一些「同儕」的刺激,將可有助於語言發展的能力。

即使學校裡面的小朋友也不太會講話,但小朋友之間自有他們「溝通」的語言(雖然大人可能一點都聽不懂)。孩子們之間的玩耍、互動,和大人單向式地對孩子說話或是「教」孩子說話,是完全不一樣的語言能力刺激。就如前文所述,其實最自然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過程中學習。如果孩子已上學一陣子、接受團體生活的刺激之後,仍然不會說話的話,家長可以再求助於專業的語言治療師來做評估和治療。初步的治療方式包括透過說故事、對話、遊戲、畫畫等方式來幫助孩子。

Q:讓寶寶從小身處「多語言」的環境好嗎?
有的小朋友因為爸媽和家中長輩在平日生活中即會講不同的方言(如:閩南語、客家話、廣東話…),或是像混血兒因為爸媽來自不同的國籍,這樣的孩子很自然地(非刻意學習)從小就會學會多種語言。因為這種多語言的環境是來自於平常的生活對話(且該方言是使用者的母語),而非語言學校的「上課」模式,因此孩子的學習是很自然而生活化,也比較不容易遺忘。但語言治療師提醒,這樣多重語言的環境,有時可能也會讓寶寶比較慢開始說話,因為他接收到的語言刺激較多,可能會需要較多時間整理,因此若是較慢才開始說第一個字,家長不要太擔心喔!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表示,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即讓他常常聽到不同的語言,可以刺激寶寶聽覺的敏感度,進而有助於孩子學習標準的發音,這也是為什麼學音樂的小孩通常學外語時會較一般小孩發音標準,因為他們的聽覺較為敏銳。所以若是家裡無法像混血兒家庭那樣有自然的雙重母語環境的話,教授建議家長也可以時常播放一些外國童謠或廣播,重點是讓孩子覺得有趣,並刺激孩子聽力的敏感度。正因為寶寶小時候所聽到的語言會在記憶中產生某種程度的「範本」作用,因此,教授提醒爸媽──最好不要讓家裡的外籍幫佣教孩子英文,否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確發音,萬一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將來就很難糾正了。

陳湄涵教授表示,小朋友因為生活單純、聽力較成人敏銳,因此容易學習正確的發音,而且因為比較不會害怕犯錯,所以也較容易進入第二外語的世界;但若以學習速度和效果來說的話,成人的學習能力會比小朋友強,這是因為成人已經建立一套自己學習的模式和邏輯,因此能夠比小朋友更快掌握學習外語時的技巧和重點。因此,在寶寶小時候,家長只需要培養寶寶喜歡語言的興趣、熟悉正確的發音即可,不用刻意去要求孩子死背外語單字或句子,因為除非是母語的環境,否則孩子長大之後若不常使用,也是會忘記的。最怕的就是刻意要求孩子學習外語,做很多功課,造成孩子的壓力,反倒會使孩子對於外語產生恐懼和排斥喔!

Q:一定要上「雙語」幼稚園,才能贏在起跑點嗎?
現在的父母因為孩子生得少,社會的競爭壓力大,只要經濟尚能負擔得起,很多人會將孩子送去唸「雙語」幼稚園,甚至是「全美語」幼稚園,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但陳湄涵教授認為,幼稚園的教育應該還是要以「幼教」內容為主(如:生活習慣、品格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是以「語言學習」為主。因為學校的美語環境和真正的國外環境還是不一樣的,孩子回到家後也無法完全使用美語,因此教授還是要提醒家長,對於此階段的孩子只需要培養他學語言的興趣即可,不用刻意以「學語言」為挑選幼稚園時的主要考量。

家長若還是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幼稚園時就接觸英文的話,建議在挑選幼稚園時,最好能找一間同時具備幼教系畢業師資和英文系畢業師資的學校,才能夠同時兼顧幼教和外語教學的品質。以國內目前現行的法規來說,其實幼稚園執照是無法合法聘用外籍師資的,除非以「補習班」的執照來聘請。陳湄涵教授提醒家長要注意學校的外籍老師是否有幼教相關背景,或是該學校是否有提供外籍老師幼教方面的教育訓練,否則孩子可能接觸到的是「不適任」的老師喔!

在教學方面,幼稚園的孩子喜歡唱歌、玩遊戲,因此建議老師多以此種方式來融入語言學習,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背誦,甚至用文法觀念來教學。王淑慧語言治療師也提醒家長,不要只注重外語,而忽略了母語的學習;其實當孩子能將一種語言學好時,只要他有興趣和學習的動機,長大後自然能夠掌握其他語言的學習的!

王淑慧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州立肯特大學聽力與語言病理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台北長庚顱顏中心語言治療師

陳湄涵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學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比較教育系碩士
經歷:東吳大學英語系專任講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兼任講師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引用自:嬰兒與母親 1月號 NO.411

必知嬰兒睡覺12個不宜

必知嬰兒睡覺12個不宜
(網路圖片)
寶寶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睡眠。

一不宜——不宜含著乳頭或奶嘴睡
有的孩子睡覺時非得含著媽媽的乳頭或奶嘴才能入睡。這麼一來,孩子每每醒來後就會下意識地吮吸乳頭或奶嘴吃奶。這種過分頻繁的進食習慣,容易使孩子的胃腸功能紊亂。其次,孩子入睡後小嘴依然被乳頭「堵」著,也容易呼吸不暢,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引發窒息。此外,這種不良習慣還可能影響孩子牙床的正常發育以及口腔的清潔衛生。

二不宜——環境不宜過分安靜
孩子一般在3~4個月時就開始自覺地培養「抗干擾」的調節能力了。然而研究表明,約有30%的嬰兒並沒有學會「抗干擾」——他們往往一有「風吹草動」便難以入睡,或在熟睡中被驚醒。其實,嬰兒自會在自然的「家庭噪音」背景下入睡,家長大可不必在房間里特意踮腳走動,不敢發出任何一點細微的聲響。否則,孩子很可能養成這樣的不良睡眠習慣:只有在人為、刻意製造的「極度」安靜的環境里才能入睡,而這種環境在現實中卻是難求的。

三不宜——被子不宜太厚
有些家長在寒冬為了讓孩子睡得暖和,特意為孩子蓋上厚厚的被子,殊不知太厚的被子往往過重,甚至可能引起呼吸不暢。而且被子中過高的溫度反而會使孩子煩躁不安乃至哭鬧不停,同樣影響其睡眠質量。讓孩子從小就在過分溫暖的環境下入睡還可能降低人體對寒冷的抵抗力,造成孩子長大後「弱不禁風」。

四不宜——不宜在哼唱聲中才能入睡
孩子在媽媽搖籃曲的哼唱聲中入睡自然美好甜蜜,但讓孩子習慣於只有聽到哼唱聲才能安然入夢就不宜提倡。孩子必須培養的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即:以「自然」 的方法自行入睡,及醒來之後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而不是依仗家長諸如搖晃、哼唱或餵食等「人為」的辦法來幫助他安然入夢。

五不宜——白天不宜睡得過久
白天睡得過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弄得家長夜不成眠。研究證實,晚間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僅生長發育比較緩慢,而且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和運動技巧都相對較差。此外,缺乏夜間睡眠還會擾亂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統受損,內分泌失調,代謝出現問題,易發胖。如果嬰兒白天睡得過多,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會兒,通過調整來克服「黑白顛倒」。

六不宜——不宜經常更換照看人
有的家庭因為大人工作忙,而不得不常常更換照看孩子入睡的大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媽媽,有時是奶奶,有時又換成保姆……殊不知,對不足半歲的孩子來說,往往把照看自己入睡的人視作「最親的親人」,故在心理上很難對頻繁的轉換迅速作出調整。

七不宜——不宜睡得太晚
占相當比例的嬰幼兒之所以睡得太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晚睡導致的。據統計,我國0~2歲嬰幼兒每天睡眠時間比美國同齡孩子平均少1個小時,首要原因之一即是,孩子的父母親鍾情於「夜生活」而普遍睡得晚,孩子也由此相應縮短了晚間的睡眠時間,種種「行為性失眠」便由此發生,具體表現為:晚上到了睡覺時間仍不願意上床,入睡時間往後拖延,或者長時間難以入睡等等。研究還表明,在行為問題上,夜間晚睡的孩子容易好鬥,同時還可能伴有多動症、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症狀。

八不宜——不宜在睡前對孩子過分「在旁關照」
在讓孩子感到十分舒服的「睡前儀式」(如輕拍或按摩孩子背部,放送輕柔舒緩的音樂等)之後,家長可在孩子仍然醒著時離開。否則孩子就會習慣於將自己的入睡與家長的「在旁關照」緊緊聯系在一起,只要家長不在,他就會惱怒不已、嚎啕大哭起來。

九不宜——不宜依賴「搖睡」
每當孩子哭鬧時,一些年輕媽媽便使出「看家本領」:將孩子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里搖晃個不停,甚至孩子哭得越凶,媽媽就搖得越起勁。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孩子十分有害,因為過分猛烈的搖晃動作會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受到震動,輕者影響腦部的生長,重則使得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與較硬的顱骨相撞,最終造成顱內出血,這對10個月內的孩子尤為危險。

十不宜——不宜摟著孩子睡
有些年輕媽媽愛子心切,喜歡緊緊摟著孩子睡覺。但這么一來,被摟著的孩子便呼吸不到足夠的新鮮空氣,吸入更多的是媽媽呼出的廢氣,對孩子的生長和健康都很不利,同時還可能傳染到媽媽的疾患。此外,摟著孩子睡還會使其自由活動的空間受到限制,甚至難以伸展四肢,使孩子的血液循環和生長發育都受到負面影響。

十一不宜——不宜亮燈睡
有的家長為了方便自己照看孩子,喜歡讓卧室整夜燈火通明。但嬰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遠遠不如成年人,如果夜間睡眠環境如同白晝,孩子的生物鍾就會被打亂,不但睡眠時間縮短,生長激素分泌也可能受到干擾,最後導致孩子個子長不高,或低於正常體重。

十二不宜——不宜讓孩子趴睡
一些年輕媽媽喜歡讓孩子趴睡,還誤認為這種睡姿可以讓孩子睡得安穩,少了哭鬧,但實際上這種睡姿最不安全,因為孩子的口鼻等呼吸器官最易受阻塞,甚至導致猝死。同時這種睡姿還可能使得腸胃等消化器官受體重的壓迫而引發消化不良。


來源:美國中文網